無形“疆界”造成三重障礙
交叉學科研究是整合兩個及兩個以上學科的視角、概念、理論、工具、技術等,針對超越單一學科的重大前沿復雜問題所實施的多學科交叉研究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跨越傳統學科無形“疆界”的跨學科研究活動。傳統學科間長期存在的無形“疆界”,成為阻礙交叉學科研究高質量開展的根源。
交叉學科研究缺乏組織載體,是第一重障礙。
長期以來,我國高??蒲谢顒又饕稚⒂诟鲗W院內部開展,學院則通常是基于單一學科建制而成,因此,單一學科研究主導著高??蒲谢顒?。隨著學院發展壯大,學院內部會逐步增設諸如研究中心、研究所、實驗室、基地等科研組織,這些科研組織的研究領域更加聚焦,多專注于單一學科下的某一研究方向。這種單一學科科研組織建制遵循的是知識分化邏輯,在學科知識內部不斷“裂變”,導致學科共同體的研究越來越窄化。傳統學科組織為單一學科研究提供了組織載體,學科組織載體成為學科成員(個體或團隊)的組織歸屬。但以單一學科為主的學科組織顯然自身無法開展交叉學科研究,與其他學科組織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則面臨著學科間森嚴的組織壁壘,難以有效開展跨學科交流與合作,故此,高校交叉學科研究缺乏相應的交叉學科組織作為載體。組織載體的缺失直接約束著高校多學科研究資源的整合以及交叉學科研究的開展,使學者難以對交叉學科研究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
適配交叉學科研究的制度缺位,是第二重障礙。
當前,支撐高校交叉學科研究的內外部制度處于缺位狀態。內部制度方面,傳統學科組織主宰下的高校學術制度是應學科組織需要而生的,相應地,既有學科組織制度更推重單一學科研究,形成涵蓋教師聘任、考核評價、晉升、資源配置、獎懲激勵等的傳統學術認可機制,驅使教師在其所屬學科內沿著成熟的學術職業軌道“攀行”。交叉學科研究不同于傳統的單一學科研究模式,而是一種新型的知識生產模式,具有多主體、跨學科、應用導向等鮮明特征。高校既有的組織制度則是基于傳統科研模式生成,對學術人員的科研成果認定、績效考核、科研激勵、職稱評定等均是以其所在學科為基準,相應的制度體系服務于單一學科科研組織,對交叉學科研究卻是一種框限。適用于傳統學科研究組織的制度體系使交叉學科的研究行為、研究成果面臨不易評價、無法納入考核晉升成果認定范圍、在交叉學科團隊協作中工作量難以計算等制度瓶頸,無疑將限制交叉學科研究的開展。
外部制度方面,我國現行的學科評估制度主要是依據學科分類對高校學科發展水平進行評價,這一導向強化了教師在其所屬學科內從事被“窄化”的科學研究活動。在國家學科評估導向的指揮棒效應下,高校內部對科研組織的評價同樣是以學科為主導的,并且根據學科評估結果進行學科建設資源分配,進一步固化了學科封閉發展的模式,使資源分散在各學科之下,難以實現資源有效聚合。在內外部評估的綜合作用下,高??蒲心J礁鼜娬{學科知識增長,相對忽視了科技發展與產業界的實際需求。高校開展的科學研究未能與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相對接,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導致行業企業向高校投入科研資源、協同開展科研的積極性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教育與產業之間的互動銜接不暢,這也是我國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鼓勵交叉學科研究的組織文化未形成,是第三重障礙。
學科文化是我國高校的支配性組織文化,文化差異橫亙于各學科之間,學科文化的差異化使各學術共同體更關注共同體內部的群體“繁衍”,即固守自身的學科領地,而不是多元學科的融通。高校不同學科組織(院系)之間彼此分離,學科間互動的動力不足、機制不暢;學科內部松散聯結,學科成員習慣于“單打獨斗”,主要以類似于“個體戶”的形式開展科學研究,局限于各自研究領域。學科指向的科研組織形式及與之匹配的組織制度造成高校學術研究組織各自為營、分化發展,甚至出現門戶林立的現象。各自為營的學科組織文化不鼓勵跨越學科界限的研究活動,制約著高校多學科力量的充分整合,無形中抑制著交叉學科研究文化的形成,也阻礙了交叉學科研究的順暢開展。
高校發力交叉學科研究的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發揮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調動各類科研院所的積極性,發揮人才濟濟、組織有序的優勢,形成戰略力量”。面對科技領域、現實社會問題日趨復雜化的局面,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彰顯,高校應發揮組織能力,著力夯實促進交叉學科研究的組織、制度和文化根基。
一是創新交叉學科研究組織形式。
高校交叉學科研究的深入開展需要依托專屬的組織載體,即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高校要著力破除傳統學科組織壁壘,創新組織形式,創建新型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首先是創建“特色型”實體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高校應結合本校優勢學科資源及關鍵領域技術創新需求,高效聚合校內分散于各學院(學科)的資源,在學校層面打造特色鮮明的實體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采取獨立建制,逾越傳統學科組織的阻隔,在校級層面建立統籌開展交叉學科研究的組織載體。其次是創建“任務型”虛擬交叉學科科研組織。高??沙浞职l揮多學科資源匯聚的優勢,組建非實體交叉學科科研組織。虛擬交叉學科研究組織以交叉學科項目團隊的形式運作,主要承接國家及區域重大戰略項目、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等,以項目任務為依托組成不同的交叉學科科研團隊?!叭蝿招汀碧摂M交叉學科科研組織極具靈活性,可以根據科研任務的實施情況進行動態調整,若項目任務完成可解散團隊,根據新的項目任務組建新團隊,若項目任務完成后衍生出新的研究課題待攻克,可通過交叉學科科研團隊持續開展研究。發展成熟的“任務型”虛擬交叉學科科研組織可建設成為“特色型”實體交叉學科科研組織。
二是加強制度建設保障交叉學科研究組織運行。
交叉學科研究組織若無適切的制度予以支持,便難以有效運行。一方面,國家層面應改革外部評價導向,加強制度引導。優化完善現有學科評估機制,在學科評估之外,制定適切交叉學科及交叉學科研究組織的評估方案,扭轉對高??蒲谐晒u價一味偏重學術性的導向,突出對科研成果促進國家戰略實現、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科技進步的考量。同時,加快建立交叉學科研究成果評價機制,探索建立組織全國高校多學科專家協同評定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制度,制定評價流程、評價標準的國家范本,并引導高校內部建立相應評價制度。此外,支持新創一批交叉學科期刊,為交叉學科研究人員提供共同體交流平臺。另一方面,高校層面應探索構建適合交叉學科研究組織的制度體系,為教學科研人員從事交叉學科科研活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學校層面針對從事交叉學科教學科研活動人員制定專門的交叉學科研究成果評價、工作量計算、職稱晉升制度;其次,針對虛擬交叉學科科研團隊等兼職參與交叉學科研究的人員制定聯合聘任等靈活聘任制度,打通與其原聘任制度之間的銜接通道;再次,設立交叉學科科研組織專項建設資助及激勵制度,尤其在組織初創時期通過種子基金等形式提供資金支持與孵化扶持,對爭取到國家、區域、行業企業關鍵領域科研項目的交叉學科團隊給予配套經費支持。
三是促進高校形成跨學科、跨界交融的組織文化。
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應以新質量觀和新發展觀引領高校實現組織文化的轉型與創新。首先,加快推進高校交叉學科建設,制定交叉學科建設專項計劃,促進高校學科交叉融合,逐步豐富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交叉學科體系,擴大交叉學科試點范圍,實現高校多元學科文化兼容互促,為學科融通創新營造組織氛圍。其次,高校應塑造主動契合國家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的外適文化,打破僅關注學科自身發展需求的內隱文化,支撐高校開展服務于外部現實需求的交叉學科研究行為。高??蓮V泛邀請政府相關部門人員、行業協會代表、企業專家等多元主體參與交叉學科交流與科研合作活動,促進高校內外部組織文化深度融合。再次,高校要將塑造跨學科、跨界融合組織文化納入發展戰略,加強學科交叉理念自學校頂層至基層學術組織的傳導;借助交叉學科研究組織及制度建設孕育制度文化,促成交叉學科行為;建設開放式交叉學科研究大樓、交叉學科研究實驗室等有助于交叉學科交流合作的物理空間,塑造鼓勵學科交叉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22年5月17日15版,詳情請點擊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5/17/nw.D110000gmrb_20220517_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