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總體把握上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國際格局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教育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明顯增強。新征程的教育需要以系統思維加強體系應對,服務國家主要任務,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夯實自身普及化基礎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實現動態平衡。穩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特別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這個穩應在動態前行中實現而不是靜止不動,不斷進步的穩定發展才符合新發展理念。穩在人心,能夠有效匯聚利于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穩需守正,不忘初心的開拓才是真正的前行;穩要協商,協商是現代社會避免沖突折騰的有效方式;穩出效率,平穩健康的發展才是人民群眾最需要的發展。當然,穩的目的還是為了前進,許多問題需要在發展中解決,只有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優質教育的需求,穩中求進與又好又快的要義是一致的。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內涵做好。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時期各項工作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時代主題。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首要是遵循教育規律,把各級各類教育、學校自身的事情做好,真正實現內涵式發展,然后以此為基把彼此的聯系及與社會的適應做好?;A教育重在關注孩子們的健康科學全面成長,職業教育重在支撐技能型社會形成,高等教育重在提質創新,新時代需要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高等教育要以“雙一流”建設和應用型高校建設為牽引,推動高等學校分類和特色發展,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主線,把聯系做好。體系反映關系,關系的重點在連接。高質量教育體系應以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基礎,相互連接暢通,滿足社會需要,支撐國家發展。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是國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普及化階段的教育要多元而不紊亂地滿足社會與個人的有效需求。面向未來,各級各類學校要思考自己在體系中的位置,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貢獻才智,形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以服務國家發展為戰略導向,融入新發展格局。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為主責,全鏈條服務國內生產的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以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有效性、前瞻性助力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高等學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要注重發揮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支撐作用,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
二、在思維層面
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秉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學習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特別聚焦辯證思維、系統思維、戰略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精準思維,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保證各項改革順利推進。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教育工作更需要用心去做,特別是以戰略思維應對各種變化。
心懷“國之大者”,保證方向性。大者關乎根本,關乎長遠,關乎全局。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是新時代最大的大者,是教育工作者心中要永遠裝著的定盤星。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當今世界的發展及與教育的關系處于這樣一個邏輯之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核心標志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革命是其中的關鍵推動力,教育有著決定性意義,高等教育的作用顯著增強。因此,我們需要時刻思考這些根本性問題,對標對表對號,只有心懷大者才能達到忘我,在面向未來時才能不走偏。
強化戰略思維,力求抓大事。大事首先是主要任務、主要矛盾,必須以戰略思維來思考。能否抓住戰略問題、抓準戰略方向,取決于站位的高度、認識的深度、視野的寬度和前瞻的廣度。戰略思維是力求把握事物發展趨勢和方向的思維方法,即我們經常提到的統攬全局、宏韜大略、高瞻遠矚,是建立在大胸襟之上的大局觀。教育工作要遵循教育發展的內外部規律,服務“兩個大局”和人的自我完善,善于抓關鍵補短板,會牽“牛鼻子”。工作跟著方向走,小事隨著任務辦。
形成建設性思維,不斷解決問題。前進的道路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國的教育發展走的是一條“規劃—建設”之路——“規劃”體現了對美好未來、目標方向的設計追求,“建設”反映著具體實施、實現藍圖的實干精神。與這種模式相適應的是建設性思維方式,即朝著目標向前走,不斷解決前進中遇到的發展問題,亦即我們經常提到的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學術界有一種說法叫批判性思維,但這種說法放入日常工作中會產生歧義,因為批判一詞在我們的語境中話太重,不太容易被人接受。建設性思維則不同,我們的工作肯定要針對問題,但目的是解決問題奔向更美好的未來,這符合我們的和諧文化傳統。
三、在工作層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邁向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開新局是奠基性工作。我們需要按照“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以精準思維開展工作實施。
抓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功能,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是做人做事的起點,必須以德為先;不僅要思想政治過硬,還要有決勝千里的本領,因此又要以能力為重。以德為先、能力為重、科學成才、全面發展,是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操作性的理解,學校教育要全面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科學成才。
抓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人才是戰略性資源,教師是教育第一資源,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工作的基礎,興國必先興師。良好的師德師風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或首要標準,業務能力是教師水平的標志,教師作用的發揮最終還要看其在教書育人、科研服務一線所作出的成績。我們需要構建師德師風建設、業務能力提升、教學科研實績相互促進的教師發展新格局。
抓支撐創新發展新動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來臨使創新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高新科技、新興產業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技術發揮著頭雁引領作用。教育對創新的推動是全方位的,包括創新人才培養、科技成果應用、服務區域發展、創新文化培育、國際合作交流等方方面面,高等學校要特別重視創新工作。
抓教育數字化發展。未來是數字社會和數字經濟的時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正在成為社會形態的重要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至關重要。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充分認識到教育信息化對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作用,從思想觀念、基礎設施、技術提升、數字應用全方面布局教育數字化發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促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抓教育服務社會能力。教育與社會的融合發展,既是當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當今我們教育工作的一個短板。教育是人實現社會化的基本手段,孩子們一步步通過各級各類學校逐步從家庭人轉化為社會人,不僅要適應社會、自食其力,而且還要盡社會責任,所以教育模式要注重與社會的銜接。教育不僅僅是適應社會,更重要的是促進社會發展,學校要思考自己作為獨特的社會組織所應履行的職能和具備的能力。
抓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黨全面領導教育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發揮各級黨組織在領導教育事業、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把方向、謀大局、促改革的作用,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主體責任。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深刻把握“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不斷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今年各項工作的重點是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文章來源:江蘇高等教育網2022年5月9日,詳情請點擊http://www.jsgjxh.cn/newsview/2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