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眾化高等教育轉變為普及化高等教育,從增量改革轉變為存量改革,從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創新型教育模式……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高等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整體實力與辦學質量都達到了歷史上最好的水平。
5月17日,教育部召開第二場“教育這十年”“1+1”系列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成效。
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個百分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我國已經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
“在發展階段上,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大眾化高等教育轉變為普及化高等教育。”在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看來,這種轉變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邁出了非常堅實的一步,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了更強的貢獻力;意味著中國高等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及四個服務的能力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陜西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也帶來了一組數據——十年來,陜西省高等教育總投入由360.4億元增長至627.7億元,增幅74.2%,高等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事業費達1.68萬元,教育始終是全省最大的民生支出。近十年高校增編7500余名,近兩年下達周轉池使用計劃1800余名,改革政策紅利不斷顯現。
從量變到質變,中國的高等教育正走在一條中國特色的高質量發展的新路上。吳巖表示,通過“211”“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計劃,一批大學和一大批學科已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形成了慕課與在線教育發展的中國范式,創新創業教育領跑世界,高等教育服務國家能力顯著提升。
推進“四新”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總冠軍2次;在數學建模、機器人足球世界杯等重大國際賽事上屢獲殊榮……
這十年,浙江大學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的要求,主動對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的戰略需要,努力為培養一流人才方陣貢獻力量。
實際上,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十年來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久久為功推進“四新”建設,從教育思想、發展理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質量評價等人才培養范式進行全方位改革的縮影。
對此,吳巖作了具體介紹。
一是深化新工科建設,全面推進組織模式創新、理論研究創新、內容方式創新和實踐體系創新。以院系組織模式創新為抓手,推進建設28所示范性微電子學院、11個一流網絡安全學院、50個現代產業學院、33個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首批12家未來技術學院,推動工程教育深層次變革。
二是深化新醫科建設,定位“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強化醫學生培養的道術、仁術、學術、技術和藝術,統領醫學教育創新發展。醫教協同構建以“5+3”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國家制度。加快復合型高層次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推動“醫學+X”復合型人才培養改革試點。
三是深化新農科建設,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構建起新農科建設完整體系,設立首批407個新農科實踐項目。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持續加強種業領域專門人才培養,有力支撐引領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和新生態建設。
四是深化新文科建設,明確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文科人才培養體系總體目標。面向六大選題領域、22個選題方向設立1011項新文科項目。加快涉外法治、國際傳播、國際組織等相關人才培養。全面推出中國政法實務、新聞傳播、經濟、藝術四大講堂,打造“中國金課”。
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適應度明顯增強
過去十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蒲信c人才發展部部長曾偉勝看到,大批計算機、電子信息、軟件工程、人工智能、儲能等學科專業方向的人才進入產業,他們積極擁抱產業、行業的變化,表現出對新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渴望和追求,對崗位的適應性明顯增強。
十年來,高等教育結構優起來了。共有265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目前目錄內專業771種;新增本科專業布點1.7萬個,撤銷或停招1萬個,人才培養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適應度明顯增強。
“十年來,中國特色的學位授予體系、專業目錄體系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積極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行業發展,對接新發展格局調整優化學科專業布局,針對解決現實問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吳巖說。
吳巖介紹,教育部與相關部委、大型企業、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依托共建機制,首批“雙一流”共建各地政府投入建設資金總計超660億元,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在“十三五”期間獲得經費總計超1000億元,有效提升共建高校整體辦學水平、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能力。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2年5月18日第01版,詳情請點擊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5/18/content_609596.htm?div=-1